2)第098章:蹭课一圈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师是同班同学。

  早在48年的时候,邓广铭先生就当过宁可的老师,这也是为什么,邓广铭先生能从北师院把他请过来北大开课的原因。

  所以,他也讲授中国通史的时候,只讲授宋元部分。跟张光达的并不冲突。

  苏亦对宁可不太熟悉。

  然而,等去蹭课的时候,发现这位先生授课风格还挺有趣的。

  跟一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不一样,这位先生很有些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的风度。

  时下的北大老师,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很能讲课,因为意识形态或者小心谨慎的关系,学术观点拘泥于主流意识形态,并不能肆意发挥,不像前世的一些教授,肆意张扬,天马行空,啥都敢讲啥都敢点评。

  但要论学问的功底还是很扎实。

  功底扎实,对于时下的北大教员来说,并非每一个人都具备。

  北大历史系也有一些混子。

  混到何种程度呢?

  苏亦在宿舍的时候,就经常听历史系的学生吐槽,北大历史系的滥竽充数的家伙太多了。

  学问之差,令人发指。

  77级刚入学的时候,系里有什么活动通告出来,都是写在一块小黑板上,由主事者自己去写,不过是时间、地点、事由等等,多不过百字,字体好坏不论,要命的是错别字。三个通知,就得出现一处,甚至一个通知里出现过两处。

  这就尴尬了。

  要知道写这些通告的,可是留校任教的老师,还在系里主持些事情。

  当然,这绝不代表北大老中青之中青年教师的一般水平,这是一个很个别的事例,但留校的青年教师,水平跌到这个份上,多少也说明些问题。

  除此之外,就是称谓问题。

  用马世昌的话来说就是,“乱!”,这个乱是真乱,而且跟前面上的错别字问题不一样,称谓的乱,是普遍存在的。

  因集体生活频繁,彼此如何相称,这是每人、每天都要遇到的事。且以邓广铭先生来说,在他出任系主任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直呼他为“老邓”。

  在历史系师生同住的36楼里,一个好长的楼道,一人在东,一人在西,东头高喊“老邓”,呼之者有六十岁的,也有三十岁的,呼声坦荡而自然,被呼的邓广铭先生倒也不很在意,应答一如平常。

  堂堂北大啊?

  搁前世,谁敢想有这一幕的发生。

  不说别人,就算邓广铭先生,建国前,他就是胡适之的秘书,被称为胡适之留在祖国大陆的最后一位关门弟子。

  在北大历史系的威望何其高?

  结果,十年间,一声“老邓”道出多少荒唐事。

  总而言之,没大没小、错白字连篇,虽不可用来概括历史系的全部,而斯文受辱、乐坏礼崩,确是当时的客观存在,并非夸张。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学校找到了邓先生,请他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