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92章 昭通三剑客_爱国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历史上,邹若衡退役后,曾经寓居昆明,将平生研习武术传授子孙后辈,因其所编套路独具特色,人们习称“邹家拳”,昆明众多弟子,得其口授身传,造诣非浅。

  历史上龙云击败法国大力士,就是使的邹家拳。由于龙云、邹若衡、卢汉等人都是练家子出身,故手下140名手枪连弟兄,不但枪法出众,而且个个都精通搏斗之术。所以对近身搏击,邹若衡自认为不输于他人。

  除此之外,还要说说民国年间,各部手枪部队编制。

  在民国年间,国人使用最多的就是德国毛瑟驳壳枪及其仿制手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子弹初速每秒425米。

  这种枪分6发固定弹夹,10发,20发插入式弹匣供弹,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若是再在这种手枪之后加上一个枪托,就成为一种冲锋枪,其近战火力之猛,就可以想象了。

  但即便如此,驳壳枪也很多很问题。

  首先就是因为制造工艺非常复杂,造价太高,一支驳壳枪出厂价格达到25美元,基本上是普通枪支的5倍。

  其次,装备手枪,则尺寸较大。

  不易控制枪口上跳,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在历史上,由于西方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而这种驳壳枪又不属于禁运之列,所以各方军阀都掌控了一支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手枪队,在中国军队得到广泛使用。

  有资料记载,德国共生产了150万支驳壳枪,其中有50万买到中国,再加上中国各地军阀纷纷仿制驳壳枪,有人评估,在民国年间,流到中国的驳壳枪大概超过100万支。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个具体事例,以说明驳壳枪用途之广。在四川南充(东方老家),当地有一个叫罗泽洲的小军阀(本书有提到,为杨兴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人称顺庆王,手下大概有1万多兵马,就曾经大规模仿制驳壳枪。

  我们都知道冯玉祥的西北军非常贫穷,但是在西北军中,有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手枪旅,这也是世界军事体制奇观,人手一把大刀,一支驳壳枪,在近战的时候,手持六响、十响,二十响驳壳枪,先是一阵猛射,然后举起大刀猛扑过去。这种作战方法,对没有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等轻武器奇少的中国军队,那可以说是一场灾难。

  在抗日战争中,宋哲元的大刀队取得喜峰口大捷,在近战中中国军队敢于对憾小日本,驳壳枪就功不可没。

  在民国时期,不论是CCP,还是***高级将领,手中都无一例外的掌握一支手枪部队,以便在关键的时候,杀出一条血路,脱离险境。

  因此,但让邹若衡感到吃惊的是,手枪连在冲到250米的时候,对面枪声齐鸣,对面明明只有1个连的兵力,但那声势,并不比一个少多少。

  反观手枪连的士兵,大家虽然多是练武出身,但是突然遭到如此密度的火力打击,虽然身手矫健,但还是倒下了一大片。

  大家试了几次,就是难以突破前面的火力网,看到身边的士兵不得不倒下,邹若衡不得不下令大家就地寻找掩体,一边下次进攻。

  邹若衡闪到一个石头下面,一面用驳壳枪连续连续反击,一面观察对面形势。

  但让人惊讶的是,对面可没有什么重机枪、轻机枪,国民革命军士兵不过举起普通枪支进行点射而已。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