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04章 根源_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亏空,要钱要粮,自己垫上;要人则自己出人;

  如果只是偶尔这样的话,那就还好,撑下说不定能撑过去。然而,到了大明中后期的时候,这就是常态。往往是谁当里长,谁就要家破人亡的那种,谁受得了?

  三大杂役里面的均徭,是把门子、皂隶、库子、斗级、马夫、膳夫、弓兵、铺兵、防夫、仓夫等经常性的、比较繁重的差役分割出来,按照丁粮(或丁田)多少,另行编佥的一种劳役。

  还有其他不是经常性的劳役,就是杂泛了。

  在大明开国之初,官绅的特权体现,并不算是很明显。毕竟粮田要交税,里甲正役也要服;也就均瑶和杂泛能减免一部分而已。

  对此,官绅当然不愿意了,就经常倒腾这个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是从规定的限额想办法,就是扩大这个额度。

  比如弘治十七年重申旧制,现任方面官员(布政使等)之家免十丁,知府免八丁,同知以下至知县等官免三丁,八品以下至杂职、省祭、听选等官及监生、举人、生员、吏典之家俱免二丁。

  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的时候,改为了按照田产来算了。什么意思呢?

  就是官绅的一部分粮田全免,在这部分额度之外的粮田才承担均瑶、杂泛,这个称之为承役之田。

  就这,官绅还非常不满意,并且曲解法令。这种事情,上到首辅,下到秀才,都这么干。说应该连均瑶和杂泛都免了。

  就这么的,由部分优免变成了全免。

  那官绅免去的税赋劳役,不能就凭空消失了,只能由不是官绅的那部分人去承担了!

  这个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事实上,有关官绅优免这一块,从大明开国之初就开始反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绅为了偷税漏税不交税,那是想出了无数的办法。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诡寄、花分、寄庄、投献、赖粮这五种方式。

  诡寄,系指官绅族人、姻亲、门生、故旧以及庶民将田土假捏伪券,非法隐寄于官户之下,以为“避役之窟”。他们避役了,那这役还是要有人去服的啊,因此就差中户,差小户,差朋户,甚则差无产之户去服役了!

  这种在明末时候,特别盛行。就连张居正一力改革之时,他让家里去清查时,都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本户依制优免粮74石,而诡寄优免者则竟达500石之多。张居正肯定不会同意,但是他家里人会以他的名头这么做。

  花分,系指采用违法手段将一户划分为若干子户,用以逃避重役。之所以有这花招,是大明有一段时间规定了,重役承担者所应拥有的田地亩数多寡来划分,同时规定田土无多的细户不予征派。所以官宦巨富的粮田最多,他们就开始采用这个花分对策了。

  寄庄”,即在外县购置田庄。对于官绅来说,寄庄是捞取双重优免的手段。

  投献,就是把自己的粮田托名到官绅名下,以此躲避繁重的税收劳役;这其中,还有主动和被动一说。

  还有最后的赖粮,就很好理解了,官绅喊着天灾人祸,钱粮交不上啊,就赖粮;拖个几年,有官员上奏说百姓多苦,皇恩浩荡,应该免去拖欠的粮食。就这么的,把官绅拖欠的粮食也给免了。

  这一章本来昨天晚上就应该写完的,但查资料花去了很多时间,拖到了早上。赋税这一块,是明朝灭亡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就多了些资料,能认识更清楚一点。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