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_明末不求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间有句俗话:祸不单行。

  这不是迷信,常常是各种具体因素在同一个时间内,促成不同的倒霉事同时出现。从表面看来是偶然,实际一想也并不偶然。

  崇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同一天里,他在乾清宫中接到了两封飞奏:上午收到河南巡抚李仙风奏报,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在项城兵败,四万大军半数覆没。下午收到大同总兵王朴乘夜逃跑的消息,松锦之战的八总兵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不久之前,崇祯收到的消息还是傅宗龙在大洪山击破闯贼,左良玉从后夹击,眼看就要平定中原流寇,完全没有料到,傅宗龙会这么快就失败,这么快就战死,四万精兵,就这么葬送了!

  左良玉呢?他到底在哪里去了?

  倘若在往年,他得到这奏报会十分震惊,震惊后会到奉先殿痛哭一阵。然而自从杨嗣昌死后,他在内战中已经习惯于失败的打击,只觉得灰心,愁闷,忧虑,而不再哭了。傅宗龙的死亡,在崇祯心中,实在不能同杨嗣昌的死亡相提并论。

  可洪承畴被围就让崇祯异常慌张了,杨嗣昌一死,他只剩下洪承畴一个股肱之臣了啊!

  “陈新甲还未进宫?已经二更了!”

  恰在这时,一个太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躬身说道:“启奏皇爷,陈新甲在文华殿恭候召见。”

  上午,陈新甲已被崇祯帝在乾清宫召见一次,向他询问应付中原和关外的作战方略。陈新甲虽然精明强干,无奈朝廷粮饷枯竭,将不用命,士无斗志,纪律败坏,要挽救这种危局实无良策,所以上午召见时密议很久,却毫无结果。

  崇祯本来就性情急躁,越是苦无救急良策就越是焦急得坐立不安,容易在宫中爆发脾气,吓得乾清宫中的太监们和宫女们一个个提心吊胆,连大气儿也不敢出。

  晚膳刚过,他得到在山海关监军的高起潜来的密奏,说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危在旦夕,并说风传清兵一旦攻破松山,即将再一次大举入关,围困京城。

  高起潜在密奏中提到这样一句:“闻东虏仍有议和诚意。倘此事能成,或可救目前一时之急。国事如此,惟乞皇爷圣衷独断。”

  崇祯虽然不喜欢对满洲用“议和”一词,只许说“议抚”或“款议”,但是他的心中不能不承认实是议和,所以在今晚一筹莫展的时候并没有因为高起潜的用词不当生气。关于同满洲秘密议和的事,他本来也认为是目前救急一策,正在密谕陈新甲暗中火速进行,愈快愈好。

  现在接到高起潜的密奏,不觉在心中说道:“起潜毕竟是朕的家奴,与许多外廷臣工不同。他明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