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百一十四章:宋濂的小九九_洪武年间小神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宋濂,潜溪先生卒,时年八十五岁,谥号“文端”。

  在文臣的谥号当中,“文”乃是天字第一号。

  王莽曾经在《训谥》中说:经天纬地曰文。

  也就是说,必须有经天纬地之才,才能配得上“文”这个谥号。

  从西汉到宋朝这一千五百年间,也仅仅只有五个人获得过“文”谥号。

  这五人基本上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彪炳史册的人物。

  在“文”之下,便是“文正”。

  但宋濂的儿子之前卷进去过胡惟庸案,所以这个谥号是不可能的。

  “文端”这个谥号很美,在谥号排行中排第七。

  这个谥号是朱标为宋濂求来的,要不是朱标的话,宋濂是不可能会有这个“谥号”的。

  八十五岁而终,乃是喜丧。

  宋家人必须大操大办,朱标恰好在此,葬礼便由朱标主持。

  不知怎得,宋濂的谥号来源,竟然莫名其妙的开始在市面上流传。

  一时之间,整个浙江都在赞叹朱标的仁德。

  加上尽心尽力为宋濂主持葬礼,更是让朱标的美德不断的扩散,尽收浙江百姓民心。

  至于这个消息是谁传出去的,陈松不用想就弄明白。

  除了京城中的那位大神之外,还有谁会这样做?

  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掌握当中,纵观整个历史,也只有朱元璋会这样对太子了。

  事情办完后,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朱标先行回去,而陈松留在了浙江,开始了游学演讲。

  浙江的新学子弟们,对陈松的敬仰,如同黄河止水一样滔滔不绝,现在好不容易遇见了陈松,又如何能够放过呢?

  陈松当然不会觉得烦躁和麻烦,非常耐心的在浙江讲学。

  每到一地,便会引起万人空巷。

  前来听课的人可不仅仅是新学子弟那么简单,甚至连很多儒家理学的学生,也跑来听课。

  这些儒家理学的学生,难道他们真的热爱儒家理学吗?

  如果科举不考儒家理学,恐怕天下的学子,会瞬间少一大半。

  大部分的学子,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考试当官。

  但科举是过独木桥,读十几年的书,很有可能什么都考不上。

  读书十几年,花销可不小,到头来要是什么都捞不到,那不得亏死?

  既然如此,还不如多掌握一个手段,反正新学也能考试,也能当官,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总比放在一个篮子中要好。

  怀有这种心理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反正主要目的就是当官,只要能当官,管他是不是儒家理学呢。

  对于这样的人,陈松当然不会拒绝。

  这个世界上,潜心学术的人,永远都是少部分,大部分人,最看重的还是实际利益。

  陈松当然能看清楚这些,所以就没有阻拦。

  一直忙活到年根底,陈松这才回到了京城。

  很早之前,朱元璋说过,轻易不让陈松出京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