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总结奏报_大明圣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他的奏报重点,官员官员数目和增补,以及考成法实施的情况。

  当将精心准备的东西都给念完后,周应秋偷眼看了下皇帝,却见皇帝面无表情,不知道对他的奏报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周应秋惴惴不安的站了回去,吏部之后,按照排名,则是户部。

  毕自严站了出来,咳嗽了声,也不拿奏本,径直开始禀报起来,“乾圣元年,太仓库入银七百一十三万两,其中辽饷五百六十万两,库银两百五十三万两。秋粮征收为1529万石,北运漕粮为400万石。”

  一连串的数字从毕自严口中蹦出来,他虽仅仅上任不过数月,但业务已经非常娴熟,朝廷各种收入都在他心中。

  他说的这些都是朝廷收入的大头,其他的一些小东西,如木材、丝麻布帛之类的,也一一在册。这些数字看起来很丰富,然而各种消耗,却让人头皮发麻。

  首先是俸禄,其中文官涨了俸禄,在以往基础上,翻了好几倍,其中每月缺口是七十万两,这些缺口中,一部分是增长的,一部分是不发粮食本色后,改成银币发放的缺口,而相应的,各地粮仓多了很多粮食。

  而按照皇帝的说法,文官俸禄不够的,以辽饷冲抵,而辽饷只有五百多万两,就今年来说,只要发五个月的新俸禄,辽饷暂时来说还够,但到了明年,肯定不够,而且,皇帝并未全部停掉对辽东的支援,时不时的还会有饷银送过去。

  比如今年,就送了两次,共计四十万两。剩下的五百二十万两,也就够俸禄的发放。同时,饷银的解送也是个问题,有的地方是不征收辽饷的,比如北直隶,还有点因为战乱没有收,比如云贵,这些地方的官员俸禄,从何而出?

  亦或者其他省份转运过去?

  这些都是问题,毕自严一边汇报,一边直接将问题摆了出来。而朱由检也没装作看不到,直接开始处理。

  “官粮多了多少?”朱由检冷静问道。

  “两百万石。”毕自严答道,这是全国官员俸禄转发银币后多出来的。

  “卖给四海商行,以粮换钱,冲抵缺口。”朱由检说道,然后看对方有些不解的神色,便加了一句,“四海商行乃皇店。”

  对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皇帝的店铺,难怪能吃下这么多粮食。对于内廷的种种变化,毕自严也有所耳闻,知道皇帝动作不小,而且似乎赚了很多钱。

  “依然不够。”毕自严暗自算了下,还是摇头。

  两百万石粮食,按照现在的粮价来说,应该能卖到两万两,民间粮食一石更贵些,但大宗出货肯定不可能和零售一个价,不过一石一两银还是能卖到的,就算少些,也少不了太多。

  不过,两百万两还是不过,官员一年俸禄下来,要八百多万两银子,加上辽饷,还有将近一百万的缺口,而且辽饷还不可能全给。

  对于这个问题,朱由检没有说,毕自严看了皇帝一眼,见对方没有当场解决的意思,便继续往下汇报。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