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十、棚户区_双鹰旗下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穷人区——统一的五层红砖楼房,楼道和走廊里薰得黑乎乎的,只有两间房间和一个很小的厨房,却没有卫生间,厕所是走廊尽头的公共厕所。

  第一次见到电灯而,且还有自来水,一大家人挤在如同办公室一样的房间里,里面除了宽大的上下铺,几乎摆不下什么别的家具了。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海德说她当时很羡慕姨妈家的生活,直到后来见识越广,才知道这种住宅被称之为“棚户区”。

  在的里雅斯特,拥有自家独立住宅的是很少一部分富人,中产阶级大多居住在靠近城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区,而在城市的边缘,大多居住的都是贫苦的劳动阶层。

  这种统一的廉价“棚户房”也不是德维勒太太一家有权居住的,的里雅斯特市官方规定:只有在这个城市工作满三年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申请购买这种官方出资兴建的“廉价房”,新来这座城市的贫苦人群只能是租房居住。

  在这些涌入城市打工的外来人群集中的地方,贪婪的房东们则趁机向这些穷人们勒索高价的房租,而租给他们的也是和桑德拉姨妈家差不多的这种小公寓。有的时候这种两间一户的小公寓里,会挤着住进六房像海德这样的外来穷苦家庭。

  后来在成为独立检察官后,海德才知道有不少这样用市政补贴为穷苦大众所修建的“廉价住宅”有不少落入到了一些官员和贵族们的手里。

  海德一家从姨妈家搬了出来,就租住在这样的“棚户房”里,一户两间的楼房里一共住了四户人家。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住着将近二十个人,除了睡觉时间,许多人尽可能地在街道或是公园里消磨时间。

  在这样公共的空间里,人们是不会有什么隐私的,在楼道里排队做饭和上厕所的邻居们不可能不认识——这样的楼房里大家每层楼都共用一间厨房来做饭,而且每房房间的门几乎是一直敞开的,在夜里也不关上。

  不过在这样苦难的环境下,邻居们倒是很团结,如果谁家遇到困难,互相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在放工之后,妇女们轮流照看好几家的孩子。如果有谁家吵架或是打架,准会有一群人出来相劝拉架。

  朱莉和保罗都无法去找工作,滨海区的规定是不允许招募十六岁以下的童工,保罗重新回到了学校,不过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朱莉进了一家女子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习的居然是电工。

  大哥科维尔首先在一家机械厂找到了工作,其后是母亲,她进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作缝纫工,而二弟哈塞克则进了海军造船厂,海德则找到了一家在咖啡馆里当招待的工作。就这样,德维勒一家总算是先在的里雅斯特安定了下来。

  1880年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拥有了60多万人口,大量的移民家庭的涌入,让这座帝国南方最大的海港城市变得愈加繁华,民族成份也是极为复杂多样。虽然在郊区还是以斯洛文尼亚人居多,但在市区,德意志人已经渐渐占据了多数。

  像海德一家这样,来自于波希米亚的摩拉维亚家庭倒不多,只有大约一千五百多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座港口城市原来占多数的意大利人也开始习惯了使用德语,的里雅斯特也慢慢演化成了一座德意志城市。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