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五十二章 来条铁路_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县长此时也终于回过神来,如果嘉盛的投资,能新增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那还管他投在在五里坳还是县城呢,“要求呢,高吗?”

  因为如果嘉盛提供超的,是过20万个编程工程师的职位,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冯一平当然不可能开这样的空头支票,“通俗的讲,大部分都是普工,40岁以上的人,经过培训以后,都能适应,”

  刚刚才把嘴巴合起来的领导们,此时又高兴得合不拢嘴,普工,40岁以上的人?

  这怎么说呢,这简直就意味着是量身定制。

  除开五里坳,县里其它的地方,恰好不缺这个年龄段的人。

  书记和县长,至少都是见过世面的,此时一致性的有些说都不会话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留在村里的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民成为工人。

  而如果县里的农民都变成工人,至少一个家庭里除掉上面老的,下面小的之外,都变成工人,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他们这个农业县,就变成了工业县,农业县变成工业县,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脱贫致富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轻而易举啊同志们。

  他们的难处确实也大,这么说吧,让一些人,或者一些家庭,增加一些收入,不难,但要是想通过农业,给全县老百姓平均增收100块,就是一个家庭平均增收5、6百块钱,那都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

  坦白说,包产到户之后这么些年,这些种了一辈子田的人,在现有的条件和成本下,早就把田地的潜力挖掘到了最大。

  经济作物,比如蔬菜,自然比种粮食要来钱,但一方面,蔬菜比水稻麦子要娇贵,什么病虫害、霜冻发大水之类的,都会影响最终的收成。

  就是顺风顺水的,或者投资盖个大棚,又会面临更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销路。

  县城附近的不少农民,就吃过这样的亏,原本想着种点菜多赚点钱,结果反倒不如种水稻。

  水稻虽然价贱,但好歹有地方收。

  但是,如果能让家里的一个人,从农民变成每个月都能领工资的工人,哪怕每个月工资1500,一年下来,工资收入就能有18000,不论是三口之家,还是四口之家,或者是上头父母健在,下面儿女双全的六口之家,那都等于是人均增收几千块。

  如果每个家庭都这样,而且每个家庭都能有至少两个人从种田,到领工资,就是成为所谓的双职工家庭,那县里一年人均增收个几千块就不是梦了。

  而且这还是能在把田地种好的情况下的增收。

  而如果接下来一年一年的都能这样保持下去,所谓的小康,还会是问题吗?

  而有了这样的成绩,他们这些人的前途,还有问题吗?

  “冯总,我想具体问一下,究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