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巡于阗_刘备的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有效手段。两汉末期,逐渐形成了多赦、滥赦的政治惯例。仅大赦一项,两汉就多达一百四十余次。平均算下来,三年便有一大赦。于是大赦“遂为常法”。

  举凡皇帝在践柞、元服、立后、立储、改元、郊祀、封禅、祀明堂、临雍、立庙、巡狩、徙宫、定都、克捷、年丰、祥瑞、灾异、劝农、饮酣、遇乱,等情形下,皆颁布过大赦。

  而且,大赦的范围亦十分广泛。除了大逆、诽谤、妖言惑众、诅上、罔上、匿反等“大逆不道”而“不当得赦”外。几乎所有的罪犯,“罪无轻重,皆赦除之”。便是杀人的重罪,亦可得免。烈女庞娥,便是例证。

  除非皇帝对某人深恶痛绝,下诏“遇赦不赦”。

  亦如前所说。蔡邕受宦官诬陷,上书自陈,因言辞激烈而惹恼陛下。陛下遂在下罪诏书中明确提及:“不得以赦令赎。”

  可想而知,“唯党人不赦”,陛下对党人该有多深恶痛绝。

  故而,说书人才说:大汉之赦,亦养大汉之风。

  杀人不过头点地。更何况还有大赦。今年杀人入狱,明年便得赦而出。有何惧哉!

  什么样的人,可赦。什么样的人,又“不当得赦”。两个字概括:道义。

  存义,便是提头过闹市,亦可得赦。无道,“遇赦不赦”。

  心存大义。故不禁弓弩,大汉亦耸立四百年。法有所限,侠义当头。路见不平,总有侠肝义胆,拔刀相助。

  国无道。销兵洗甲,百般禁忌,亦难久存。

  言归正传。

  得知十余万乌孙奴隶,很快送到。为减轻长史府的财政压力,刘备已命匠人赶往昆仑山北坡,搜寻于阗(tián)美玉矿脉。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乌垒)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蒲昌海),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于阗美玉,享有盛名。相传早在上古时期,商王的宫殿便有用于阗美玉加工而成的诸多用具。楚国的王公贵胄更以玉器作为身份的象征。两汉时,君子佩玉,已成风尚。钟情于阗美玉,各路王侯均曾遣工匠万里迢迢,奔赴昆仑采玉。随昆仑山下玉英大批输往中原,于阗遂成丝路南道重镇。

  于阗美玉,盛名日隆。

  正是借开采玉石带来的丰厚利润,于阗王才有雄厚资金,得以自行铸币。

  时下玉石开采,各方势力云集,规模参差不齐。加之撤罢长史府后,疏于管理。乃至私采、盗采泛滥。今丝路复通,西域已定。刘备便要将于阗美玉,收归囊中。

  成为另一项长史府名产。

  年前,便密遣绣衣吏乔装入城。今已暗中查明,城中最大的玉石商人,姓秦。时人皆称‘秦朱公’,身家巨富。

  刘备曾向拘弥王定兴、于阗王安国询问,手刃前于阗王的原拘弥国主簿秦牧的下落。两国王皆摇头不知。

  此事,刘备一直耿耿于怀。

  得知盗采于阗美玉的大商人姓秦,顿时警惕。

  奈何为安置十余万贵霜奴隶,一直未能腾出手来。趁乌孙奴隶未到,这便引兵南巡。

  于阗王尉迟安国,知长史亲赴,领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拜见长史。”于阗王路边行礼。

  “拜见大王。”刘备下马回礼。

  “得知长史亲来,鄙国上下皆翘首以盼。”于阗王笑道。

  “大王日理万机,却为下官出城十里。备,不胜感激。”刘备亦笑。

  “长史且随我入城。请。”

  “请。”

  两人这便携手入城。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