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雌鸡化雄_刘备的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流与宦官的矛盾。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来很多无操行却趋炎附势的小人,皆在鸿都门学任职。这些人不学无术,却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深讨皇帝欢心。而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是宣陵孝子,皆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

  太学首领郭泰和蔡邕为首的清流党人,耻于与一干人等同朝为官。蔡邕上书反对鸿都门学,将书画贬低为“末技”。结果以失败告终。

  史称“鸿都门事件”。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令群臣各自陈说应对措施。却应者寥寥。

  特诏问蔡邕:“近来灾异频发,不知是何罪咎引起。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因你经学深厚,所以朕特地来问。你应阐明得失,指出为政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全按经述对答,为保密,可用皂囊封上。”

  于是议郎蔡邕上书《陈政要七事疏》,直言政事。

  今年初,灾异更是频发。先是蛮反,跟着地震。

  夏季,四月丙辰(初七),又地震。

  侍中寺,雌鸡化为雄。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本以为北伐成功,乃是上天庇佑,祖宗显灵。正当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才。为何上天却在此时示警?

  消息传到临乡时,刘备正忙于插秧。

  为何上天示警,刘备心知肚明。内忧外患。外患虽暂时消解,内忧却渐成汉室生死大敌。天平道趁去年七州蝗,大肆扩张。传闻,许多百姓,甚至官吏,皆开始信奉太平道。

  对于那位从未蒙面的张教主,刘备向来报之以十二分的警惕。密令绣衣吏,刺奸、贼捕,严加监视辖地内一切宗教活动。防患于未然。扪心自问。以现在的实力来说,种田养士,是唯一对抗太平道的途径。生有所养,病有所医。吃饱穿暖,谁又愿意去提着脑袋谋反。

  这季百万亩水田稻作,插秧颇费劳力工时。郦城、督亢二城,周围已辟满新田。再强行圩田,太过路远。便是乘舟,往来亦不便。两位家丞说,想圩满临乡三百万亩水田,怕还要再建三座城邑。

  “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

  或可选一地,新建广阳城。为与广阳郡广阳县区别,取名:南广阳城。

  “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

  再督造大利、南广阳、临乡,三座城邑,三百万亩水田,才算均摊完毕。

  督亢之后,刘备便想要先着手重建都邑,临乡城。拱卫封邑东南界。

  临乡城垣犹在,虽泡在水中,多残缺不全。好在根基坚固,重修不难。只需先封闭四门。将城内积水排出,晒干地面,便可建楼。城外水泽先不管。正好借助水势,将诸材泛舟运来。待把城池建好。再行圩田。事半而功倍。

  既是都邑,自然要修的气派。诸侯伴宫自然也要修建。治所、官舍,市楼、置楼,一应俱全。士农工商,皆不可少。总之,结合督造楼桑、督亢、郦城,数城之经验,打造一座气派宜居的都邑。

  都邑建好,临乡的官制体系,方才完善。

  那时,临乡治所、官舍,皆要搬去临乡。楼桑商邑的特性,势必进一步加强。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