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判若两人_刘备的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传·襄公三十年》:

  话说,宋伯姬,本是鲁宣公之女,鳍成公之妹,因嫁宋共公,又称宋共姬。伯姬嫁宋七年,共公薨。五月甲午,夜,宋宫大火,火势蔓延到伯姬宫殿。侍女们急谏伯姬,出宫避灾。

  宫女连番劝道:“夫人稍辟火吧?”

  伯姬两次答曰:“礼法所规,傅母不在,妇人不得单独夜出。火势虽凶猛,但礼法道义岂能违背?”

  宫女见劝谏无效,纷纷四散逃命。待傅母赶到,伯姬已葬身火海。

  所谓妇道,如此行事,断不可取。

  只因深知甘后先前为人。故何妃以“宋伯姬之死”,劝谏甘后,恪守贞洁。切莫为一己之私,做出有辱蓟王家门之事。

  “何妃多虑。”今夜侍寝,床笫之间,闻面见详情,蓟王遂笑道:“自西园大火,何后已葬身火海,正如‘伯姬之死’。今之甘后,焕然新生。与先前何后,判若两人也。”

  何妃美眸迷离,气吐如兰。自顾尚且艰难,如何还能虑及姐妹。

  “一曲清歌艳彩鸾,金炉香拥气如兰;西山高与南山接,剩有当时却(不)老丹。”

  不老红丹,炉中深藏。非极深研几,不可亲尝也。

  一夜无话。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入乡随俗。四海姻亲,皆着汉服,佩茱萸香囊。食蓬饵(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蓬,《尔雅·释草》见“黍蓬”,又指黍米。“饵”谓之“糕”,始于汉。重阳糕,南朝时已有记载。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多层夹馅,上插彩旗,并印双羊,取“重阳”之意,多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比起后世,巴掌见方,小小一块,重阳花糕。蓟人所制,皆以满锅为径,蒸制大饵。或以木板,围成一丈见方之蒸箱,再将米粉、豆粉,缀以枣、栗、红豆、杏仁、四季果脯等,层层铺陈。而后取上好薪炭,一夜蒸熟。

  重阳节当日,糕香漫溢,满城得闻。直令人垂涎欲滴。各家所蒸大锅蓬饵。除去阖家共食,亦分与邻里。便是往来旅人,闻香而至。主人亦与之分享。借菊花美酒一杯,祝君长寿。

  “篝火鸣机夜作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蒸出枣糕满店香。”

  蓟人好客,蔚然成风。

  民间尚如此,何况蓟王宫?

  宫廷蒸糕,居中摆放,如玲珑宝塔。珠光宝气,云雾升腾。二宫太皇、三王太后,端坐帘内。蓟王手捧菖蒲美酒,与群臣、嘉宾,共祝贺。

  礼毕,君臣共饮寿酒,同食蓬饵。稍后,中书令赵娥,请开宫宴。

  窦太皇,言:可。

  便有宫女,手捧呈盘,彩衣蹁跹,行走大殿。美人如玉,秀色可餐。

  珍馐美馔,纷至沓来。

  钟鸣鼎食,歌舞升平。

  南港南岸官渡。

  遥看大衍之城,万家灯火。远闻十万楼台,笑语欢声。

  张飞挥鞭笑道:“甯姐姐,王都至矣。”

  于王宫车驾内,张甯掀帘远观。情深无言,感慨万千。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