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地人和_刘备的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蓟王欣然采纳,百无禁忌。百官还有何所虑。纷纷举荐亲朋故交。两位国相,来之不拒。悉数记录在案,命有司详加查验。去芜存菁。

  今汉国祚将尽。蓟国冉冉初升。能三兴炎汉者,何必多此一问。继陈寔“一门争先”,郑玄“桃李满门”。左丞荀攸,亦从洛阳来书。尽举家门贤良。

  有,从叔:荀悦,字仲豫;荀衍,字休若;荀谌,字友若;荀表,字公载;荀棐,字公辅。从兄:荀祈,字伯旗。

  刘备大喜之余,去发现,独独少了荀文若。

  荀攸乃肱股重臣。对家门才俊,自当心知肚明。然为保险起见,再向主公刘备举荐前,必提前询问过各人心意。换言之。荀文若之所以不在名单之列,非是荀攸藏私,而是被荀文若婉拒。

  这还了得。

  刘备遂去信询问荀攸:荀氏英才尽出,为何独缺荀文若。

  荀攸答曰:叔父有一语,转问主公,“黄巾之乱,胜负如何?”

  刘备怅然若失。果然是王佐之器。

  陛下借黄巾血洗关东。结果弄巧成拙,险万劫不复。更被黄巾余孽,刺死困龙台上。个中内情,只怕已被荀彧窥破。

  备思前后,刘备答曰:转告令叔,“尚不分胜负。”

  书到颍川,音信全无。黄巾乱时,荀氏一门或遁入深山,或辟祸他乡。流离失所,亲眷多有亡故。幸亏荀攸将家门子弟,行学蓟国太学坛。这才免于兵灾。

  话说,前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父(荀)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敢娶中常侍之女。以荀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真性情。按理说,不至于此啊……

  中平三年,一月。冰雪消融,老枝新芽。

  百官就位。

  二十万高句丽民,分批离营,拖家带口,迁往海阳、临渝二县。二县各有当地汉民万余。高句丽民抵达后,先入驻瓮城营地。待新家造好,再分批迁入,与汉人毗邻而居。久而久之,自当向化。

  壮丁健妇,营城筑楼。老弱妇孺,开荒圩田。建筑、农作机关诸器及物料齐备,蓟国更不缺牲畜。只需熟能生巧,胆大心细。月起千楼,亦不是梦。万户民居,三年造毕。就是这么爽利。

  常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何为器?正是机关器也。

  不分先后。五十万黑山老幼,亦从各径老寨分批迁出。徙入文安十城定居。

  须知。陈群上疏曰:屯田毕。乃是就先前县中二十万口而言。今又新增五十万口,诸事繁杂,远谈不上完毕。不过是先入驻各瓮城大营。再行营造圩田而已。

  无妨。只需吃穿不愁,寒暑可避。困守山中老寨,与迁入瓮城大营,又有何所谓。

  只需一口气在,终归等得起,来得及。

  类似边造边迁,边迁边造。按工计酬,分期偿还。在蓟国已是常态。早为人所知。黑山老幼,各自安心便是。

  之所以称为黑山。正因来历繁杂,各州皆有流民裹挟入伙。想要以籍贯来区分,几无可能。于是便统称为黑山众。

  正当蓟国一如既往,大兴土木。

  洛阳朝堂,亦出新令。

  河南尹何苗,并长水校尉袁术,持节,巡视南阳。

  车骑将军曹操,转任东郡太守,领私募营士讨贼安民。

  并州牧董卓广发檄文,讨伐白波。南匈奴王庭、鲜卑属国胡骑,应者云集。不出十日已聚拢数万精骑。

  大战,一触即发。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