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急流勇退_刘备的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乐太后”,与“皇后”、“太后”,以示区分。

  羽林郎沿途护卫,合肥侯一家,安全抵京。对先帝(灵帝)传位与己,自当感激涕零。

  登基大典前,举家前往文陵,墓祭先帝。一母同胞,阴阳两隔。哀恸发自肺腑。陪同人等,亦感同身受。

  墓祭,便是指墓前祭祀。时下有三种。

  其一,祠堂祭祀。汉代盛行墓祭,上自天子,下及黎民,无论男女,皆上先人冢祠祀。一是天子上冢祠祀。二是臣下在外郡上冢祠祀,或上书请奏,或得朝廷特诏等。三是门下、故吏、友人上冢祭祀师长、长吏、至友等。四是祭拜上古先贤之墓。五是天子自幸墓祠,或谴使祠祭王公、贵戚、功臣冢,或及墓赐策追谥者。

  其二,墓前露祭。以酒酹地或铲除杂草祭拜。

  其三,墓内设奠。新莽前后,墓内始设奠,今汉此俗已广泛流行。无论一墓合葬多寡,或葬有几代人。皆只随一套奠器。置于前堂或棺前,主要供具有,漆木方盒、案、耳杯、勺等。

  言归正传。

  登基大典后,合肥侯如愿继位。未改元,仍称“中平”,以纪先帝。新帝继位,改元赦天下,乃是常理。然合肥侯初登大位,一切减免。萧规曹随。陛下生前一切,原封不动,悉数继承。除去何后。合肥侯已有妻。

  史上中平六年,陛下崩。少帝刘辩与献帝刘协先后登基,一年中三换年号。故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一年后,才改元初平。

  可见,登基亦非定要改元。

  一切如先前所定,坐稳江山才是前提。

  择吉日。新帝策封先帝皇长子(刘)辩,为太子,交由窦太后抚养。加尊何后为“灵思皇后”,迁西邸居丧。

  增封蓟王四县,加节,赐虎贲,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谒赞不名”。

  蓟王终如萧何故事,集齐权臣标配三套件,自此威震天下。

  新增四县,自有二位府丞与朝廷商讨。新帝登基,迁居南宫不久。十月末,刘备便上表归国。

  新帝挽留再三。奈何蓟王去意已决。

  话说,除去策封太子,加尊何后。唯蓟王赏赐最重。合肥侯聪慧机敏。自然知晓,之所以能继承帝位,蓟王居功至伟。若非蓟王力排众议。仅凭《起居簿》上所录,只言片语。何后与大将军,又岂甘心,将帝位拱手相让。

  蓟王年少成名。合肥侯闻名已久。

  难得忠义双全,恪守臣节。自当善加笼络,收为己用。

  奈何蓟王归心似箭。无奈,只能放归。

  新帝私问:蓟王不在,若有人趁机谋逆,该当如何。

  刘备答曰:陛下勿扰。南北二宫,皆由虎贲、羽林郎守卫。西园八校蹇硕、孙坚等,亦只忠于陛下。另有骠骑将军万余人马,屯驻北军大营。城外函园,还有一万幕府精兵。陛下可高枕无忧。

  新帝又问:蓟王归国,谁人可为朕分忧。

  蓟王又答:凡事,陛下当自决。若遇难事,可遣黄门令入函园,问计二位府丞。

  思前想后,并无不妥。新帝遂得心安。

  叩别新帝。刘备又入永乐宫,辞别董太后。

  听闻刘备归国。董太后设宴饯行。

  骠骑将军董重、永乐少府杨彪,陪坐侧席。

  先帝丧期,节制饮食,一切从简。

  帘后董太后,以茶代酒,为刘备饯行:“王上此去,宜当速归。陛下虽承大位,然朝中内外,人心浮动。还需王上,力挽狂澜。”

  “自古亲疏有别。陛下乃太后骨肉至亲,有董骠骑,杨少府辅佐,自当万无一失。”刘备举杯遥敬。

  “说到亲疏有别。”董太后言道:“王上曾与王美人义结金兰。互以兄妹相称。贵子年幼无知,恐为奸人所害。王上可愿认为义子,护其周全。”

  “这……”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