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1章 干塘捕鱼_穿在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文说过,有一段时间,也就是从69年3月份起,全国大部分学校都是春季入学、冬季毕业,小学上5年,初中、高中都是2年,一直到74年才变回来。

  但是,众所周知,祖国地大物博。嗯,跟物博没关系,主要是地大,所以执行的时间很不统一。

  首先是春季入学,有少部分地方根本就没变过,人家春季入学,他们依旧秋季入学,安之若素。

  等变回秋季入学的时候,同样的原因,别人轰轰烈烈的变,有些地方的学校却安稳不动如大地,甚至到80年代初期的时候,还有学校是春季入学。

  关键是教委也不管,不管你是春季入学还是秋季入学,他们竟然都认!

  就是这么神奇。

  所以70年代知青下乡,基本上一年分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分别对应两季毕业的学生,以及少数半年前毕业了拖着不肯走的人。

  春季入学的,正常情况下是在正月下乡,也就是过完春节以后,那时候冰天雪地的,却要坐着敞篷解放大卡车下乡,想想都让人潸然泪下。

  秋季入学的,自然在7、8月份走人。

  哇,这个运气简直了!

  7月份是什么时候?双抢啊!

  下乡先脱一层皮,还不如冰天雪地里吹冷风呢。

  还有一个,很多人认为上级要搞这么一件事,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也不能说跟就业没关系,只不过相对于全局而言,这点就业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内忧外患,粮食、橡胶等战略物资极其匮乏。

  而出产这些物资的广大农村地区,却普遍比较落后,另外边疆等偏远地区还有大片的荒地有待开发。

  与此同时,大、小三线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后勤志愿。

  以至于形成一边是急缺物资,另一边又有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以及现有农村资源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

  如果仅靠国家力量,远远不足以将这些地方的资源及时转化为物资,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恰好这时候建国后第一波新出生的人口基本长大成人。

  建国后,在社会基本稳定、医疗条件持续改善的情况下,婴幼儿夭折率大幅降低,所以在十几年后的60年代中期,带来第一波人口成长红利。

  那么当时的情况是,一边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急需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同时面临着国家急需大量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而人力储备和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的矛盾。

  另一边则是第一波人口红利的长成。

  再加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因素推动,尤其是“运动会”的失控,于是这场前前后后加起来近两千万的人员迁徙就这么发生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场运动,是上级希望通过“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到落后地方去、帮助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