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2章 通货膨胀与货币革命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组建远洋贸易商会,就算什么都不做,岷埠港未来几年,也必然迎来高速发展期。

  大明的远洋开拓船队,这次从殷洲带回了起码十万两的白银,不光是因为殷洲商品价格虚高太多,还在于西班牙人更喜欢用白银付钱。

  因为白银在殷洲大陆太多,根本不值钱,这在前明时期的银丝贸易,问题尤为十分严重。

  大量白银在西班牙人的大帆船之下,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就算后来西班牙人总督对中国商品丝绸进行控制,但也挡不住那些殖民地官员上下其手,大搞走私。

  而且,那位禁止中国丝绸进入美洲市场的西班牙总督,当年就被刺杀了。

  如今,银丝贸易重开,短短几年流入中国的殷洲白银量剧增。再加之大明海贸的兴盛,尤其去年朝廷借着沿海彻查关税的机会,不少内地商贾趁机将银子从地窖里挖了出来。

  大明新朝的沿海省份目前已经有通货膨胀的苗头,并且这个苗头正在逐步通过河运蔓延到内地。

  南京米价,已经涨到了每斗米七十三文,这就有些米价虚高了。

  换选下来,就是每石米起码就要五六钱银子。

  要知道,从去年到今年,朝廷都没打什么大仗,朝鲜战争也没花费多少银子,而且整体对民间影响也不会太大。

  这纯粹是市场白银太多,从而引发的货币贬值。

  南京市民百姓对此叫苦不迭,不少商坊做工的工人纷纷要求涨薪,其余物价也有小规模浮动。

  这还只是通货膨胀初期,内阁正在商议,该如何解决海外白银流入量太多的问题。

  前明、清廷的解决法子,就是开启海禁,利用封锁海贸手段,来杜绝海外白银继续大量流入,然后再慢慢将本土过剩的白银消化掉。

  大明肯定不能采用这些法子,毕竟海贸是大明兴盛和立国根基之一,皇帝也不会允许。

  紫禁城。

  “陛下,这是造币局最新铸造的银元、金元样币。”

  “嗯,呈上来吧!”

  朱怡炅拿起银元和金元的样币,认真看了起来,边看还边用手掰两下。

  无论银币、金币,上面都纹刻有标准的“建武通宝”字样,并且与之前大明新朝发行的铜钱不同,这些金银样币不仅中间实心,还有小字书写铸币时间。

  金银的样币不止一枚,而是有整整十余枚,所有都一模一样,精美圆润,硬度质量也能过关。

  银质本身是很柔软的,纯银铸币只会很容易坏掉,所以这些建武通宝的银币,都是用了89%的银,还有11%的铜料加铸。

  如此,既能保证银币的硬度,又能保证正常流通。

  “不错,看来这次的银元、金元铸币,算是合格了,就按这样币,可以正式着手开始铸钱了!”

  流通银币这种事,从鞑子刚刚入主北京开始,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一直都是藏地与尼泊尔地区在相互流通。

  一直到乾隆才开始设立专门铸银币的造币局,进行铸币,算是维持雪区稳定,尊重当地商品交易的风俗。

  现在的大明新朝则是因为海贸兴盛,国内的商业资本萌芽发展迅速,再用单纯的铜钱、银锭就不太适合了。必须开启货币革命了,而且越早搞越好,纸币发行肯定还太早(银票不算纸币,最多算存折),也无法保证防伪,但是银币倒是可以搞搞。

  大明科学院从蒸汽棉纺机上,改良的最新型号蒸汽机,没有利用到战舰上,倒是先利用在了铸币局,而且还是开铸即将进入市场流通的建武通宝银元。

  金元只是试铸,暂时还不打算正式抛入市场。毕竟黄金价值太高,贸然铸金元容易破坏银元构筑货币体系。

  具体如何铸新钱,而且如何让其平稳流入市场,还不影响到市场物价,就得内阁那边仔细商酌了。

  要过年了,卡文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