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7章 完善建制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基本可以视作是在进一步完善大明朝廷的建制,除太常寺外,朱怡炅还打算把宗人府和太医院也给顺便搭建起来。

  前者为管理皇室宗族的特殊机构,虽然皇帝现在就两个儿子,还都是小娃娃。但伴随往后子孙越来越多,皇室宗族渐渐兴旺,宗人府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不受限制的皇室宗族,对国家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

  说起来,如今皇帝亲族,真亲族确实一个没有,朱怡炅曾经派锦衣卫偷摸去找过,然后什么也没找着。

  当地人只说是整个村都逃难去了,到现在都了无音讯,极大可能是已经死了,战乱之地,最容易死人了,没死也不知道在哪里隐姓埋名。

  朱怡炅只能按着记忆,私下给其立了个宗庙祭祀,连封王都没封。因为不好找理由,只是封了公侯,许其香火。

  如此,也算仁至义尽了。

  而太医院作为皇宫里看病的医院,朱怡炅早在行宫就有搭建,只是一直没有正式任命而已。

  而今,朱怡炅既是补充任命,同样也不打算学明清,就只在皇宫建个医院出来。

  具体如何,还得等内阁那边把框架先搭建出来再说。

  除此以外,其余诸如詹事府、翰林院就没那个必要了,因为朱怡炅觉得这些部院实在没用。

  詹事府就是专门给太子做老师的,现在太子还是个小娃娃,设这个官衙干嘛?

  吃干饭?

  而且朱怡炅也不打算就这么将太子囚禁在深宫里,然后搞一个养殖化教育管理。他是开国皇帝,太子有自己看着,应该是能成材,但往后怎么办?

  设立詹事府,然后去培养一代代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吗?

  翰林院更不用多说,它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从明中期开始就已经彻底变质,完全沦为新科进士们养望(垫脚石)的工具。

  朱怡炅要的是能踏实干活,为百姓做事的官员。而不是去翰林院中吃干饭,这干饭甚至还吃不饱。

  阁臣们接过圣旨,匆忙回去筹备。

  接下来,怕是内阁会很忙,皇帝可是要他们一次性组建三个部院。唯一轻松点,就是给钦天监改名了,让工部着手换个新牌匾就是。

  时间匆匆,大明忙着把中枢部院往紫禁城中搬迁,顺带进一步完善朝廷建制的时候,进京赶考的各省举人们也陆续抵京了。

  今年八月可是大明新朝恢复三年一科的首次会试。

  严格来说,此次会试才算是大明新朝的首次科考,因为此前办的那两次,都是承认伪清功名的,不少进士是直接带着举人功名来考的。

  而现在这些进京赶考的,可都是正儿八经一路从白身考过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新朝的科考顺序与前明、伪清是反过来的,即春贡、秋试,而非春试、秋贡。

  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赶时间,因为所有士子功名都被废除,而去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