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1章 皇帝也吃咸鱼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上层的海鱼一瞬间被挤出水面,由于失水而不断挣扎乱动。

  附近共有三十余艘战船,全都十分娴熟的将各自渔网收紧。

  “传令下去,全军归航!”

  看着麾下三十余艘战船都已收网,这支舰队的水师将官这才将嘴里叼着的南赣雪茄烟掐灭,并吆喝着下令道。

  三十余艘明军海船就这么拖着渔网,得一直拖至沿岸,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捕了多少海鱼。

  从明末至现代,沿海冬捕基本都是这般,使用拖网捕鱼,拖到岸边才知道捕捞多少。

  只不过后世对拖网技术进行了改进,将之与围网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捕捞的鱼货量。

  朱怡炅不会这些,甚至完全不懂捕鱼技术,所以这些战船还是按着疍民袍泽们教的法子来。

  便连冬汛期捕鱼季,还是那些新兵袍泽告诉他们才知道。

  三十余艘战船拖着巨大渔网返航,途中还遇到不少民间的近海渔船也在捕鱼。

  且,小船多数是用钓,大船则基本全用渔网捕捞。

  这些渔民百姓所以如此热衷出海捕鱼,不仅在于冬汛期,还在于朱怡炅下旨取消了渔税。

  明清两朝都是有渔税的,具体可细分为人丁税、鱼课税、渔盐税、鱼苗税等。

  有明一朝,明廷岁入有商税,鱼课、富户、历日等项,鱼课直接位居第二项。

  这还只是起运京库及边地者,不包括存留府库之数,足可见其重要地位。

  不过,重要归重要,但渔盐课对沿海渔民而言就是把沉重的赋税枷锁。

  明初,渔盐课其实还好,主要是用于防备私盐泛滥。

  但到了中期,地方官府往往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贪污)而多立名目、增重税额。渔民的课税负担越来越重,死绝逃亡的现象愈发严重。

  而官府又隐瞒不报,改为将逃绝户之课分摊至仍存之渔户,这又加速渔民之逃绝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关键的是,由于官府如此施为,私盐反而愈发泛滥,因为渔盐课实在太重,用官盐很明显不划算。

  举个例子,崇祯年间朝廷居然要求渔民进贡貂皮等,与渔业完全无关的课税。

  就特么离谱。

  清袭明制,自然也继承了前明的渔盐课。

  而今朱怡炅的大明已经有了新盐政,渔盐课的存在不仅压榨渔民,还会让私盐获得喘息生存的空间。

  这怎么能行?

  政策一出,没了繁重的渔盐课税压榨,那些沿海渔民百姓纷纷响应。

  甚至不少海商都发觉有利可图,雇人雇船跑来捕鱼,再拖回去贩售。

  如此,渔船增多,捕鱼规模变大,连海商也加入其中。

  这些捕捞上来的海鱼大多都会被就地腌制晒干成咸鱼,且几乎每天都有渔船靠岸。不仅为沿海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还能极大缓解粮食缺口。

  等沿海咸鱼腌制晒干,便会有内陆商船定期前来进货,然后销往各省地方。

  这种腌制咸鱼鱼,由于取消了渔盐课税,还有盐法新政改革,渔民们可以直接去盐场买盐腌制。

  所以即便是经过几手贩运倒卖,也远比鲜鱼要便宜的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腌制鱼还富含食盐。若是生活持据的百姓,可以不进行清洗,直接拿去烹饪,连买盐的钱都省下了。

  朱怡炅的北伐战争致使南方粮价出现一定程度的浮动,虽不至于粮价涨的飞起,让百姓都买不起粮。

  但这个时期,用这些便宜的腌制咸鱼做菜,再就着陈米杂粮一起吃,对底层百姓而言也是难得的美味。

  有句话怎么说的,若是古代天天让士兵吃榨菜白粥,那士兵不仅不会反你,反而还会跟着你反。

  秋季才过,初冬降临。

  朱怡炅这个皇帝的冬天膳食中,也会隔三差五摆上一道精心烹饪的咸鱼,做法基本都是直接拌着辣椒蒸熟。

  这些咸鱼并非贡品,而是内库出资,从水师那里买回来的。

  虽然买的不多,但却是在向官民百姓表明态度,皇帝也爱吃咸鱼。

  如此,上行下效。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