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3章 大清:我裂开了!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3章大清:我裂开了!

  粘杆处,这个大名鼎鼎的特务机构,其实全名应该叫尚虞备用处。

  早在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便已经存在。

  后世的一些影视、评书里,粘杆处外号“血滴子”,本质是在暗示雍正心狠手辣、弑君篡位的阴谋论。

  不过“血滴子”确实有史依据。

  雍正三年,雍正给广西巡抚李绂一道密旨,要他寻找一种毒药。这种毒药是用蛇毒和一种毒树的汁液混合炼制而成的,区区的一滴就可以让人全身溃烂而死,故又被称为“血滴子”。

  粘杆处的成员一开始都是雍亲王府的门客和家丁,其意义便如其名,专门在夏天粘取在王府四周嘶鸣的蝉,以免叫声影响王府贵人休息。

  但很快,这些人便发现“粘杆”时带来的意外收获,“粘杆”竟然成了一种很好的掩护,在他们爬高上低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胤禛政敌的隐私。

  这个发现让胤禛也颇有收获,在当时九子夺嫡的紧张时期,能够提前掌握对手的消息,让胤禛在很多时候占据了主动权。

  直至雍正继位,粘杆处顺理成章保留下来,并入内务府,由皇帝直辖。

  粘杆处头目“粘杆侍卫”,还是由雍正以前王府的亲信旧人担任。其余下属成员“粘杆拜唐”,则由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充任。

  虽然这些人的职位不高,但是权势滔天,因为他们每天跟在雍正的身边,他们的话能够上达天听,直接影响到雍正的判断和决定。

  后世的雍和宫,据说便是粘杆处的总部。

  粘杆处从雍正朝出现,便如同前明的锦衣卫一般,直至存续到了嘉庆朝。经过那场儿戏般的天理教起义,两百来人打进了皇宫,这才终被废除。

  ……

  雍正撤兵撤的很果断,几乎连夜拔营就跑。

  明军说是要追,但却第二天早上才出发,主要是大半夜的行军本来就危险。而且还是追击战,这要是被埋伏了,便是明军这种职业士兵也得够呛。

  满清大军一路连逃带撤,从宁陵撤至杞县。

  在这里得到田文镜从开封紧急调运的军粮辎重,还没等清军喘口气,一封来自北京的军报送至雍正面前。

  这封北京军报原本是要送到开封的,听闻皇上不在开封,已经带着大军南下归德了,这才直接一路沿着路线过来。

  递送军报的,竟然是雍正留守北京监察百官的粘杆侍卫。

  雍正接过军报阅读之后,终于神色大变,又反复看了两眼,确认没有看错。

  北京没了?

  这怎么可能?

  雍正此番御驾亲征,亲率十五万西北边军南下河南,伺机与明军决战。而觉罗满保则率五万直隶八旗南下山东,靠着鲁北山地牵制,又以铁索暗钩封堵运河。

  山东明军虽然兵力比之觉罗满保更多,但要想打上去,也不容易。

  而且,整个山东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