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八章 传续之典_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到这话后也一个个愣怔着不动。这句话准确有力的说中了所有士子的内心,他们一开始研读经书,除了弘扬家学以外,何尝不是抱着这‘四为’的初心!素来冷面寡言的桓典更是鼻头一酸,眼泪在眼眶里不住地打转。

  “愚臣不知陛下有此雄心,妄发浅见,实在愧甚!”杨彪移席而起,走到中庭叩拜道。

  皇帝紧跟着站起,继续慷慨陈词道:“夸父追日影而死,是不自量力乎?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他是用百年之命,逐永恒之道。人岂能尽知天地之‘道’?无非是做愚公,一代一代的研习,以冀无限的接近‘道’。”

  “臣岐不才,愿为愚公,以逐‘道’之所在,为后世遗留典籍,传扬经学!”赵岐当即表态道,他已行将就木,尚且盼着的也就只有汉室中兴与一生所学无人继承,如今汉室有皇帝,不愁不能中兴,所以他就打算将心思全部放在发扬所学上去了。

  挑起了众人的一腔热忱,接下来要做的申明主旨了,作为一个后世人,皇帝最是明白统一思想、掌握最高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何等重要,如果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班固的《白虎通义》是各自用阴阳、谶纬学说解释了西汉、东汉两朝何以立世的合法性、正统性问题,那么皇帝这次要编撰的著作就是要联系结合前两部书,用以解释两个基本问题。

  为何是汉家天子刘氏统御四海、治理兆民;汉家天子刘氏要如何统御四海、治理兆民。

  这两个基本问题若是解释不好,汉室的统治就如沙上筑塔,摇摇欲坠。

  皇帝所提出的要求在众人的意料之中,本来汉室建国四百年,在皇帝手上三兴之后,汉室统御天下的理念将根深蒂固,他们只需要如董仲舒与班固那样,将天子神化,为汉室找寻一个理论基础罢了。只是,他们没想到皇帝会不放心于将此事全权托付给他们——

  “考证十三部经,删繁就简、重新注释,不仅是劳烦诸公,我也会在一旁全程参与。”皇帝认真的说着,全然不像是虚辞客套,反倒是深思熟虑后所做的决定:“每编成一篇一章,皆要呈与我看,若有纰漏之处,我也好及时圈出更改。”

  这不仅是加大了难度,而且还给这些想往里面添加私货的人们心头加了道锁。

  众人敏锐的意识到,恐怕像是皇帝所提出的‘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等新解,在这部著作中所占的篇幅定然不在少数。只是这样一来,皇帝就要直接参与注释十三经,放眼前代帝王,即便是通习经学的光武、孝章皇帝,也没有那么大的自信敢说为经书作注解。皇帝如今才十四岁不到,经书也不知过了一遍没有,就想着注释解读经书了?这不仅是从未有过的事,而且很可能会降低著作的信服力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