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 终不为用_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有何策只管说来,我自能让杜骘去做,事后绝不会与你沾上关系。”胡邈心知左灵的谨慎,摆了摆手说道。

  左灵这才轻松笑道:“其实,只需要从氏族论上入手。”

  卫觊为董承提出的建议就是既然皇帝已经下了诏令,不鼓励流亡在外的人返回原籍,而那些落魄的士大夫即便回去了也很难保证能恢复从前的势力。所以只要确保了彼等士大夫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那么经济上的问题以及籍贯留在何处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氏族论就是基于当时破产的士大夫流落在外迫切需要稳定士大夫社会地位的一种产物,作品主旨是为了原本世系,将豪强士族与黎庶黔首划分界限。此论一出,便即刻风靡关东,连带着这份著述的作者的名望也是无以复加,开春以来,上疏荐举其人为官的奏疏不胜枚举。

  只要董承愿意接受卫觊的建议,支持氏族论,公开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允许他们能在侨居之地扎根,享受与本地豪强同等的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彼等自然会对董承感恩戴德,更会感激背后献策的卫觊。对于这样的势头,左灵直接点出了其中的致命关键,那就是氏族论的作者。

  “管宁?”胡邈轻声念起这个名字,如不是左灵提醒,就连他都不知道写这个论述的人是北海管宁。其人早年避难辽东,深得公孙度礼遇,后来朝廷收复幽州,逼迫公孙度不得阻碍避难名士返乡,随后又用公车征辟了管宁王烈等一众名士,而在公车入长安的途中却发生了一件奇事,让董承引以为大辱:“可是那个听说董公为太尉,故半途下车,言语多讥讽的管幼安?”

  “正是此人。”左灵刚一说完,便引起了胡邈一阵唏嘘,他接着道:“当初此人公然宣称董公身居三公,乃德不配位,耻为其下。致使董公颜面尽失,为天下人议论,最后不得已辞却太尉,转拜骠骑将军至今……府君。”左灵凑近了些,看着胡邈面庞已是狂喜一片:“卫觊岂会不知氏族论背后是谁人所作?也就是董公不喜读书,从而为人所期满,倘若董公知道他要倡议支持的是管宁的著述,而以清高自许的管宁又知道董公推行其论……”

  管宁清高,又瞧不起董承的粗鄙,即便创作氏族论的初衷却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他也绝不会让自己看不起的人拿来做政治工具。到时候与事后知情的董承两人对在一起,即便是卫觊再多才智也安抚不能。

  “你不说我还险些忘了这个老货!”果不其然,董承听闻后在府邸内大发雷霆,几乎是指着杜骘的鼻子说道:“去把卫觊叫来!我要问问他是何居心!”

  卫觊匆匆忙忙的过来后,急忙辩解道:“属下只是以此论为例,并非要倡行其论,只要地方郡县能在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