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2章同乡人_影帝的懒散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有些陡峭。前一场戏尚是生死离别,后一场戏就还原为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规中矩。很朴素、温馨、感人,但也缺少亮点和惊喜。

  而且,老外似乎不太能理解电影里人物的那种弯弯绕的思维。

  团圆的主题很国际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骨肉分离,德意志人能理解,国人能理解,老美也能理解。但是里面的情怀,里面的故事情节设置则更加的民族化,比如说里面老陆的那种心思,那种沪上老男人的狡猾,只有国人才看得懂。很多记者以及影评人都没有看懂这层老奸巨猾,他们其实是不太看得懂这个部分。

  对国人来说,有些事不一定非要自己出手,很高明,可以借力打力,尤其在人际关系上。外国人不太明白这种曲里拐弯的智慧。

  当然,记者们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2000年,张一谋柏林巧遇巩丽。2010年,王权安柏林恰逢于男。这样的大新闻不问问,简直是丢记者这个行业的人。

  后续的媒体采访上,有记者就问,“柏林您来了好多次,上一次是拿金熊的图雅的婚事。当年的女主角于男是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之一,你们以前又是恋人关系。你会不会觉得她比别人更懂你的电影?看到她之后有没有想哭?”

  王权安则回答,“比想哭的感觉还要丰富一点儿。更多的是一种喜悦,我觉得我看到了于男的成长,不管我们的关系怎么样,她个人成长了,她的阅历增加了。如果曾经喜欢过一个人,我会更愿意看到她成功。我只能说,在此刻看到这个人,让我更加相信以前和她经历过的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人是可爱的,是独立的,我为她骄傲。”

  总之一个词:爱过!

  回到酒店时已经是五点钟,休息片刻之后,几人换好行头,坐着主办方给提供的礼车,前往了电影宫,准备参加电影节的开幕式。

  电影宫始建于2000年,刚好是十年前,柏林电影节五十周年的时候。

  柏林电影节本身标榜的就是东西交流的窗口,这个“东西”,可以是东西方文化,也可以是东柏林和西柏林。

  1951年6月6日,第一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当时的柏林是东西方对峙的中心。搞电影节的想法出自一个负责审查德国电影的年轻官员奥斯卡·马尔泰,当时的目的是要把电影节做成一个向以东方阵营展示“自由”西方的窗口,并显示美国在西柏林长期待下去的决心。

  柏林墙建成后,由于东西方对峙的加剧,柏林电影节作为西方窗口的作用更加明显。整个60年代,好莱坞影片充斥柏林电影节。

  当时,电影节还计划在柏林墙放露天电影,但没能成功。

  如今,柏林电影节已经从过去的西柏林搬迁到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此处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