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3章:突然乱入的定陵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墓葬方面,这位明史专家了解的就不多了。许婉韵也看出来苏亦对这个方面感兴趣,也有意识的把话题往这方面带。定陵对于这个年代的学生来说,同样也是非常神秘的存在。除了早些年,因为某些原因被破坏之外,对于定陵,国人总是存在着某种特殊情怀。就算是现在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一提到定陵的时候都亮眼发光。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都乱糟糟的,然而,偏偏定陵博物馆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却显得热闹非凡,多国领导人到访首都,都会选择去参观定陵。许大龄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被调到的定陵,甚至还有后来的梁晓工作组。许大龄本来不愿意回忆这些过往,然而,对许婉韵这些小辈,他又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或许觉得这些过往对于许婉韵这个故人之女来说也不是什么辛秘。别人在得知他过往境遇之后,依旧选择过来看望他,这就很能表明态度。所以,聊着聊着,老人也开始陷入了回忆,慢慢向苏亦他们讲述着那些过往不为人知的历史。“定陵的发掘对于当时史学界来说是大事,你们俩是学考古学的,对这段历史应该不陌生。当时,发掘定陵就是由史学家发起的,一开始阻力很大,主要就是来自于你文物系统,国家文物局以及中科院考古所都旗帜鲜明的反对,尤其是郑振铎部长以及夏鼐先生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说到这里,许大龄继续说,“郑先生当时担任文物局局长,对国内文化遗址的现状有极为清晰的认知。认为当时发掘定陵的条件并不合适,同样夏鼐先生也觉得仓促发掘定陵有些草率。他俩都是国内考古界的领头人,政府方面也尊重他们的意见,因为如果没有考古界力量的参与,史学界是没法发掘定陵的。”这话好像是废话,但也是实情。史学界发起发掘定陵的计划不假,但考古所不参与,肯定是挖不起来的。但最终总理都同意了这些发掘,对抗也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许大龄也只是简单一下定陵的发掘背景,他不是考古人员,所以也不深入讲述考古方面的事情。他重点还是讲述定陵的文物。“除了棺椁腐烂没有办法整体移出来之外,其他出土器物都完好的保存了。”说到这里,许大龄充满遗憾之感。为何遗憾,自然是早些年定陵遭受到的破坏。“我在定陵工作的时候,这是我这辈子见到最多的明代文物,这些珍惜的物品,让我大开眼界。也对对我的史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说着,竟然就跟苏亦他们分享一些定陵出土的文物。定陵出土的问题,确实很多。国宝级的出土物也有好几件。比如众多的凤冠善冠,还有龙袍凤袍,以及不少的瓷器玉器都珍贵无比。对于考古人来说,定陵的文物绝对是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