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1章:北大有个钟亭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园的钟声,确实嘹亮,响彻整个燕园的上空。

  说实话,苏亦也喜欢这种有仪式感的钟声。不过钟声老校工按照燕大撞钟法,四个小时一个循环来敲钟,有时候,容易把学生搞蒙。冷不丁地听钟声如果没有配上天色是很难判断具体时间。

  好在苏亦也没有这种困扰,来北大之前,小叔送他一款上海牌手表。但因为腕表有点重,一开始戴着不太习惯,后来,他被燕园的钟声折腾错过几次时间以后,腕表基本上就不离身了。

  这年代,上海牌手表也不便宜。就算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牌手表年产可达到300万块,手表厂约有5000名员工。但相对于强大的需求而言,当时手表供应还是处于相当紧张的状态,是需要凭票购买的,表厂将票子发给单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并且价格在当时十分昂贵,是普通工作者4个多月的工资。

  在没有随身携带手机的年代,一款腕表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之所以,特意提到钟亭。

  那是因为苏亦一大清早起来,没啥事干就过来这边背外语。

  对于苏亦来说,语言确实是他的短板。不过短时间内需要学习语言太多了,让他也有些纠结,最终苏亦还是把这些语言做个排序。巩固一下英语阅读水平,按照周一良先生推荐的方式,多阅读英文原版文学作品,然后保持着相关的英文文献阅读,比如之前周怡天老师推荐的剑桥上古史。

  自19世纪末起陆续出版的“剑桥三史”剑桥近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古代史,代表着西方研究历史的最高水平,三部巨著问世后即被国际学术界奉为权威的历史著作。

  不过这三本书一版再版,剑桥古代史也是如此,不过苏亦现在观看的是最初版本,70年代重修的版本并没有来得及修订,跟前世观看的版本有不少的初入。但,这书不管是当做史料来看还是当做外文读物来观看,都足够了。

  除英语之外,日语跟法语则排在苏亦的第二选项。日语就说了,宿白先生的弟子都必须要学,不管是苏亦、马世昌还是姚华山或者是许婉韵四人都是必修二外。

  至于法语,宿先生并没有做强制性要求,但,苏亦觉得这玩意也是必须的,不管是想要观看法国汉学家的作品还是法文版佛经都必须要掌握这门语言。

  而且,他比别人更加具有又是学习这门语言。因为他们宿舍就有两个研究法国史的室友,不管是棒槌的王凯旋还是曾经在中大读书的刘立言,他俩本科的时候都是读法语专业的。

  甚至王凯旋这家伙还在法国留学两年的多,刘立言也曾经在长沙铁道学院教法语,这学校后来因为铁道系统的各个高校都下放到地方之后并入了中南大学。

  不管跟随他们俩人中的哪一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