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潜移默化_科技尽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展开业务洽谈,谈好之后实验室就得派人去厂里盯着,从试生产环节到正式生产环节全程参与。协助厂里的工程师解决量产技术问题,才能拿到所有奖励。

  真要说出起来,这要求明显过线了。

  但宁园给的的确足够多,积分达到晋级要求不但能兼并扩大别人的实验室,增添各种设备,拿到丰厚的奖金跟自主研究资金支持,还能在每三年一次的综合评定中,总积分在前百分之二十的研究员还能直接被宁园推举为院士。

  尤其是最后一条,对于诸多年轻科学家来说绝对是极为诱人的奖励。

  毕竟以宁孑目前在学界的地位,是有资格给出这种承诺的。

  都在一个圈子混,大家的消息都很灵通。今年增补院士其实已经开始,已经开始传已经很多年都不问外界世事的老院士今年都专门写了推荐信,至于是推荐谁,就不用说了。

  现在唯一的疑问是这次宁孑是上院士还是上双院士。后者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科学院跟工程学院都觉得宁孑可以入选。

  事实也的确如此。

  作为最年轻的菲尔兹数学奖跟图灵奖获得者,如果不能加入科学院,那科学院就是笑话。同理,宁孑在实验室里还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不管是硅碳异构三维芯片,还是庞大的负质量材料,都足以让他纳入工程院的视线。

  毕竟材料学、计算机学科这一类都能归属于工程技术学科领域。

  作为未来华夏最年轻的双院士,以及在其多面研究领域都都能一言九鼎的成就,宁孑未来想要推荐谁为院士,反对的人肯定不会太多。

  更不用说获得成就之后还能重新分配住所,提升居住环境,等等针对家庭的奖励措施了。

  说白了,科研人员也是人,是人都有着对名利的追求。

  能出成果,还能拥有未来,足以让所有实验室负责人做事时都动力满满,哪怕是带学生都认真专注了许多。因为在这里导师不需要花费精力出去跑项目,甚至宁园也不建议导师去跑项目,不管是想要赚钱还是想要得名,都不如直接接宁园发布的任务,行动逻辑自然就不一样了。

  导师带出的学生越优秀,也意味着能有了更趁手的帮手。尤其是那些接了几个任务的实验室,实验室里优秀的学生,那可都是宝贝。尤其是在跟工厂对接需要出差的时候,能够独挡一面的学生可是能为导师赚到不少宝贵积分的。

  当然这对许多考研只为混日子拿张文凭就行的学生是极为不友好的。

  因为导师对具体成果要求高了,对实验室的关注度自然上升,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小老板,各个都开始抓进度,对想混日子的学生态度自然不一样了。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这里已经完全行不通。

  以前实验室里嘴甜一点找人代代试验,有事请假不参加组会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