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一十七章援灾_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色如浓墨般漆黑一片,层层的乌云将天空的月亮和星星遮挡得严严实实,黯淡无光,两个太监一人手持一个昏黄的灯笼,将洪承畴等人一路送出了紫禁城。

  御书房内,文武大臣济济一堂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留在这宽大而空阔的屋子中的,只有崇祯和王承恩两人。

  崇祯疲惫地叹了口气,慢慢地将身子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他的表情纠结而疲倦,此刻,无尽的困意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如潮水般的一波一波地冲击这崇祯的大脑,但崇祯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能睡。

  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比如,书案上这厚厚一摞的奏折。

  关于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事情,崇祯起初并不在意,接了赵无忌的奏折之后,在几日之前,原本他也不过是在大朝会上,随口提了一句,打算听听群臣的意见,走一走程序。

  却没想到这个让他毫不在意的小事,却如同一枚重磅炸弹般,在朝会上炸响,引起了众多大臣的极力反对,人人皆言祖宗之法不可废,又有说皇上切切不可与民争利云云,也有人出列弹劾赵无忌,认为他此举暗藏祸心,乃是有意勾结蛮夷商人,挟夷人而自重,众口纷纭,听得崇祯头疼无比,不过大部分的臣子都对此持着反对意见。

  结果整整一个上午的朝会,大臣们都在言辞激烈地批评赵无忌,反对这件事,反倒把其他崇祯看来很重要的事情给忽略过去了。

  崇祯虽然不知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道理,但是这些朝臣们的激烈反应,却是让他对此事也突然生出了几分兴趣来。

  不可与民争利?这话从何说起?这又是哪来的利?

  月港加上广州,一年收上来的商税不过几万两银子,便是这几万两银子,朝廷也拿不到多少,每年运到北京的,不过几千两银子而已。

  因为收税也要成本的,为了收税而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诸般杂七杂八地费用等等,最后细算下来,扣掉各种开销后,才是朝廷实际得到的银钱。

  这些年来,朝廷从广州和月港,每年实际得到的银子,加起来哪一年也没能超过三千两。

  三千两银子,这个数字,对于这个老大帝国来说,当真是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崇祯虽然缺钱,却也不会把这三千两放在眼中,所以当有些大臣劝阻崇祯不可与民争利时,崇祯觉得他们简直是满口胡言。

  朕就是再穷,也不会落到和老百姓们争三千两银子的地步!

  当初赵无忌在奏折里,对崇祯喊出一年上缴五十万两银子的口号时,崇祯其实并不怎么相信,他将这视为是赵无忌的一种手段,一种诱惑他同意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手段。

  便是有赵无忌身上理财圣手光环的额外加成,崇祯也认为,赵无忌能每年给他缴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